浏览次数:13 2025-11-24
近年来,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——从“有没有”向“好不好”的跃迁。随着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加速推进,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新能源核心技术,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,引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迈入以“价值创造”为核心的新周期。
据《中国工业报》报道,2019年我国钠离子电池产量为120万颗,至2024年已激增至3140万颗,五年间增长超25倍;在储能领域,截至2025年上半年,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49.1万千瓦,同比增长约29%。这一系列数据背后,是中国企业在技术储备、产能布局与生态构建方面的全面发力。
当前,固态电池的技术路径尚未定型,行业呈现“百花齐放”之势。业内专家普遍认为,未来主流方向将围绕聚合物+氧化物、硫化物+氧化物以及全固态复合体系展开竞争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研究员指出:“最终的固态电池可能是多种材料共存的复合体系,既有氧化物、也有聚合物,甚至包含硫化物,各取所长。”
武汉理工大学徐林教授也强调,应客观看待不同技术路线的发展潜力,不应简单“站队”,而应在研发中注重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,推动从“0到1”的科学突破。
2025年被业界广泛视为“半固态电池产业化元年”。蜂巢能源商品战略规划副总经理赵亮透露,其新一代270Wh/kg方形半固态电芯已搭载欧洲豪华品牌电动车,并建成2.3GWh全球最大规模半固态产线。他提出“深化当下、攻坚中期、突破未来”的三步走策略,凸显企业对技术迭代节奏的清晰判断。
比亚迪固态电池技术总工程师卢云从应用角度补充道,公司在半固态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,63Ah与68Ah两款产品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量产。他表示:“我们同样面临‘空中飞行’的头部企业追赶压力,但4C放电速率已达到93%以上,稳居全球第一梯队。”
张涛进一步提出判断标准:从量产角度看,固液混合电池或半固态电池已进入市场阶段;全固态电池则仍处于研发后期。他建议分阶段突破:短期通过预研攻克电极过渡难题,中期依托材料与界面融合降低综合成本,长期建立成熟生产体系,重构产业链。
固态电池的技术演进正在重塑整个产业链结构。诺德新材料产品总监吴大贝表示,传统金属箔材已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需求,公司正探索新型复合集流体方案,通过双层结构设计实现“强耐腐蚀、高机械强度、优异导电性与匹配性”的多维突破。
隔膜企业也在积极应对技术挑战。青岛蓝科途销售总监李勇表示:“配套电堆市场的隔膜必须具备更高稳定性。”该公司推出的4微米超高强度隔膜,穿刺强度超过500g,显著提升了高能密度电池的安全性能。
设备厂商亦在技术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。某设备供应商技术负责人指出:“真空镀膜技术在电极制造中扮演着前所未有的角色,尤其在真空气相沉积过程中,其精度与均匀性直接影响电池性能。”
“安全是固态电池的第一使命。”重庆太蓝新能源董事长高翔强调。他介绍,公司开发的AI电芯可通过实时监测充放电过程中的气体生成速率,提前预警潜在风险。
雄韬电源副总裁陈定则从产业价值维度提出观点:“不能只谈‘卷’,更要关注‘创’。”他认为,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,更是生态与时间之争。当企业真正形成技术壁垒后,价值创造将成为核心驱动力。
伊维经济研究院副总经理吴辉分析指出,在固态电池等新兴领域,中国已具备全球领先的研发能力与市场规模优势。未来,随着国产化率提升,或将改变全球锂电池格局,特别是在高端市场与出口竞争中占据主动权。
于清教指出,“十五五”规划应聚焦打造新兴产业集群,加快新能源、新材料、航空航天等领域融合发展,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迈向万亿元级,力争在未来5-10年实现跨越式增长。
固态电池的竞争,本质是技术、生态与时间的综合较量。在中国新能源转型的大潮中,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,再到“领跑”,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。随着半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与全固态技术持续突破,一个以“安全、高效、可持续”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加速成型。
本文整理自《中国工业报》